日月升落,星汉灿烂。千百年前,我国古代天文学就开始萌芽,在中华民族早期漫长的岁月里,先民在大自然的生活之中形成了对日月星辰和昼夜四季的感性认知。萌生了天地相遇的信念,以及对星空的敬畏与祈求。
(相关资料图)
这个7月,首都科学讲堂开展“探秘科技馆之城”系列活动,探索北京城里的科技秘密,让您对北京城有更多新的认知。本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北京天文馆副馆长、北京古观象台台长齐锐,带领我们走进北京天文馆,通过回顾我国的天文学发展历程,揭开宇宙的奥秘,感受奇妙的星空。
观象授时
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
“世界上无论哪个早期文明在起源的时候,都离不开天文学。究其原因,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‘观象授时’——观天象,可以授人时”,在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时,齐锐如是说。
齐锐讲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
在讲座中齐锐指出,山西省陶寺古观象台遗迹(距今约4200年)的发现,证实了《尚书·尧典》上所说的“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”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,由此也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:远古先民从愚蒙草昧走向文明智慧,是先民们追天问地、不断探索自然、提高自我的必然结果。
“从夏商周到秦汉,我国的古人很早就留下了大量关于观天和授时的记录和设施,它们以实物的形式,充分证实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。”
古今传承
古代天文学的高峰时代
以时间为线索,齐锐逐一介绍了周公测景台、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、唐代《敦煌星图》、宋代《苏州石刻天文图》、元代《授时历》等重要考古发现,向观众徐徐展开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恢弘画卷。
齐锐表示,天文学在中国古代是无比重要的一门学问,有许多官方的天文学家穷尽一生精力,每天细致地观察天象并进行客观的记录。“因此,今天的我们才掌握了如此重多的天象资料,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。”他说。
巨眼观天
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
在讲座中,齐锐为观众揭开了折射、反射、折反射望远镜的“神秘面纱”,并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光学望远镜模型,将天文望远镜400多年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。
齐锐介绍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
随后,齐锐又带领观众一同了解中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(LAMOST)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“中国天眼”(FAST)的结构和工作原理,阐明了二者的研究对象与优势。
宇宙灯塔
神奇的脉冲星
“庄子有句话,叫做‘无用之用,是为大用’。天文学就是这样,它似乎是所有学科中,距离人们生活最遥远的那个,但它却是起源最早,对人类现代科学推进最大的学问。”
在讲座中,齐锐在北京天文馆巨大的“宇宙灯塔”展项前,向观众介绍了科学家破解脉冲星“神秘信号”的曲折历程,并展望了脉冲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。他表示,在遥远的未来,脉冲星将成为人类在茫茫宇宙中航行时的“导航卫星”。
齐锐讲述“宇宙灯塔”脉冲星的原理
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,北京科学中心承办,北京科技报社协办。2023年,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方式,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,广泛协同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学协会、科技企业、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,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,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。
来源:北京科学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