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令狐伯光
乌尔善导演,黄渤、李雪健、费翔、夏雨、陈坤等主演的古装神话史诗大片《封神》终于爆出正式预告了,并且定档7月20日,这部片子的风风雨雨这里就不赘述了,三年疫情,公司暴雷,这个只要稍有了解的都知道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不过,这部中国迄今为止投资最高,三部曲连拍,野心巨大的神话大片。
正式预告却是骂声一片,除了三部曲投资30亿,单部投资10亿这些挑动网友神经不好的宣传话术之外(前几年投资高昂的中国大片多数是烂片)。另一个原因还是预告呈现的美术,服化道,神兽和特效水平。
大概跟前些年的《封神传奇》《阿修罗》等古装魔幻大烂片一样,有些不中不洋。似乎坐实了不中不洋古装魔幻烂片的结果,于是网友就纷纷不看好。
特别是2023年春节档正好有《流浪地球2》,这个对比真的太明显了。
这些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,如果不算《长津湖》等战争大片。郭帆的科幻大片《流浪地球》系列与乌尔善的中国神话大片《封神三部曲》,确实是中国市场唯二的顶级工业大片。同样是中国重工业大片,为何一个已经“封神”,一个还未上映就骂声一片呢。
从张艺谋《英雄》到《流浪地球》,中国工业大片这22年
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之前也写过很多遍,这里为了大家方便理解还是回顾一下吧。大概就是8090年代内地因为不同制度的关系,以张艺谋代表的第五代大导演基本上是文艺片,是没有什么影视工业的。
当然,因为“计划经济”的集中人力办大事,还是有电视剧央视《四大名著》,再到电影《大决战》三部曲等等,那种从上到下,由内到外调动大军团,人力和各种管理的存在。
但是它并不是商业市场的电影工业,当时华语电影最成熟的商业电影工业还是香港电影。
不过,香港电影工业更多是一种传统导演编剧的“传帮带”(师父徒弟)+传统剧团核心成员(成家班等主创班底)+当时较为先进的美术、服化道、飞车等电影技术=半手工作坊半工业化的电影工业模式。
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地市场进一步的开放,特别是2001年签署WTO过后,港台文化精英大举北上内地市场发展,未来十年华语电影市场的商业大片,基本上就处于一个两岸三地合作的模式。
大概就是内地出人头、大好河山、以及部分主创(包括部分演员);港台那边出投资、摄影、动作设计,再到美术服化道到等技术层面的支持,那十年的华语商业大片主要就是各种古装大片。
2008年的时候,冯小刚要拍战争片《集结号》,可能因为港台那边没有战争片的经验。而内地“计划经济”时期的集中人力办大事的拍摄模式,似乎也不太适合市场化的新时代。
(2006年,张艺谋到《黄金甲》都在用军队,后来官方禁止军队参演影视剧。并且张艺谋花了上亿投资弄了满城的菊花,还有堆了大量人头和宏大战争场面。但观众对于这种效果并不认可,还是更认可大明星)
这时,冯小刚拍《集结号》在原有两岸三地合作的拍摄模式时,引进当时影视工业已经发展起来而且相当成熟的韩国团队。那时中国和美国关系不错,中国电影票房节节攀升也有钱,又走全球工业合作那一套。
2010年过后,中国商业大片影视工业都是走的这种模式。
不管是徐克,周星驰等各种香港导演的古装魔幻大片,还是张艺谋《金陵十三钗》,冯小刚《一九四二》等内地战争大片都是如此。
2012年,随着徐峥《泰囧》票房破12亿,中国电影票房进入高速增长时代,整个中国流行文化也进入了“流量经济”时代,此时中国电影的投资也开始节节攀升。
周星驰的《西游伏妖篇》投资宣传5.5亿,上映几天就下架的《阿修罗》宣传投资7.5亿。
原因之前那篇文章也总结过有三点,一是国内本身影视工业技术落后,聘请外国技术团队人家会赚大头,国内特效公司是打下手拿小头,溢价比较严重;二是“买办路线”那些组团的中间商也会赚上一头。
第三点相信不用讲,《封神传奇》《阿修罗》《大轰炸》《叶问4》等等就是“洗钱片”,这都是新闻的不是我胡诌,这已经是金融问题和社会问题,不单纯是电影的问题了。
下一个《封神传奇》?乌尔善《封神三部曲》,到底什么来头
2016年,张艺谋的《长城》上映,这部片子严格说来属于合拍片,情况还是不一样的。
2017年,吴京《战狼2》成为超级爆款,投资才2亿左右。
2019年,郭帆的《流浪地球》出现,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太具备参考的意义。因为第一部团队为爱发电,第二部“化缘太多”和国家企业的支持,不是商业市场一般电影项目。
这几年市场投资比较健康的中国商业大片,基本上是“小破球”搭建的影视工业,击穿流量经济,把钱花到刀刃上,也就是这个特效团队参与的《刺杀小说家》《独行月球》和《万里归途》,投资都在3到4亿之间。
要知道,当时和《球1》同一批项目宁浩的《疯狂的外星人》,去找的工业光膜做的特效投资都有4亿,那个特效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
更不用提,之前那些号称投资5亿、6亿、甚至7亿的古装魔幻大片了。
我们回到乌尔善《封神三部曲》,它就是上面说的走“全球产业链”合作的那类模式。导演上一部电影《寻龙诀》是2015年上映的,《封神》官宣在2016年,2017年筹备,2018年奠基,开机。
2019年各种制作特辑,海报和宣传,最终年底杀青,本来要定档2020暑期档,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。
说到底,《封神三部曲》和《球1》是同时期的一个电影项目(当然后者投资没可比性),《球2》已经是因为第一部成功。然后主创有了经验,投资更高,规模更大,已经属于影视工业全面升级的项目了。
但《流浪地球》嘛我们都知道,除了“科幻妲己”四处化缘的能力,它对于中国影视工业完全是从零突破,用爱发电的一个模式,这就和乌尔善的《封神三部曲》的拍摄模式区分开来了。
说到底,这两个导演团队对于中国影视工业的突破,目前来看还是路线之争。
郭帆的《流浪地球》是走独立自主的路线,用爱发电,最终一步一步搭建中国影视工业;乌尔善的《封神三部曲》是走全球工业产业链的模式,再学习借鉴,总结经验搭建影视工业的模式。
注意:之前文章找过资料,乌尔善一开始是找过国内特效团队的。还就是“小破球”等片的中国特效公司MOREVFX,但当时的技术人家真做不了给推了。同时,导演团队还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长生天,用来学习工业技术,管理等经验。
同样是“中国工业大片”,拿《封神》和《流浪地球》一对比,差别就出来了
根据我对于中国观众的了解,上面的内容其实都是废内容,也就是没有用的。因为观众并不关心你产业发展,特效是国内公司做的还是国外公司做的。除非电影爆了各个方面被解读,这个也会被拿出来当成优点。
中国观众对于一部影视剧的观感,肯定是根据过去的经验,第一眼看上去的刻板印象。
这也很正常(普通人谁有空关心这些),而对于《流浪地球》和《封神》来讲,虽然一开始“小破球”的预告骂声也不少,但现在事后来看,这两部中国工业大片最大的区别就是。
中国科幻大片之前没有经验,郭帆团队却用《流浪地球》系列从无到有,建立了中国科幻大片审美,中国科幻大片叙事和表达。
因为《球2》上映了,我们再看《球1》会觉得有点糙。但是恢弘的行星发动机,冰天雪地的城市;苏联和中国基建重工业的场景、货车、外骨骼和地下城等等,仍然有自己的审美和风格。
中国神话和古装大片却是有经验的,并且被前些年香港导演的古装魔幻烂片搞坏了,这几年美术服化道还原历史的古装剧,还有汉服运动风潮的兴起。
乌尔善的《封神》这么高调,中国观众希望它是还原中国传统文化,区别于之前不中不洋魔幻烂片,建立新时代中国传统审美的神话史诗大片。现在看来嘛,这部片子有些服装和场景还是能看得出很考究。
比如李雪健这场服装,再到陈坤等神仙的服装,这就是非常纯正的传统文化审美了。
但是很多角色那个盔甲,商朝的建筑,这倒不是有些“土豪金”的审美问题,而是乍看确实中西结合的风格元素有些明显,在现在国产古装影视剧里就是大忌啊(我已经看到有评论什么卖国,以洋代华的那些戴帽子的就来了)
另外像雷震子的特效。
再到有些“网游”风格的建筑,各种有些中西结合的宏大场面等等。
这些再搭配投资30亿高调太高的宣传,前些年《长城》《封神传奇》《阿修罗》等各种不中不洋的古装魔幻烂片,网友第一时间有此联想,并且得出“烂片”“洗钱”也就非常正常了。
国产30亿大片突然定档?网友却一片唱衰,不重要
最后,就我个人了解这片工业水平处在和《球1》同时期。那时的美术审美,影视工业,中国传统文化风潮,甚至因为中美关系和现在完全不同。
现在的中国年轻观众对于古装影视剧传统文化的还原,还有独立自主有强烈的要求。
乌尔善《封神三部曲》还是资金太大了,可能很多人不信,影视剧服化道合不合时代真不是最重要的,就我了解这片肯定不像《长城》《封神传奇》《阿修罗》,绝对还是认真做事的。
我敢确实优于《球1》,是全是特效和大场面的升级版《刺杀小说家》,可能略输《球2》。大家别看现在电脑看上特效好像一般,但电影院正片肯定还是很好的。
现在问题是风格这么精致和恢弘也不是不行,主要还是同质化较严重。没有自己的审美特色,没有建立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的传统文化审美。在审美饱受争议的情况下,最终就要看是否有优秀的故事故事。
然而,《封神演义》的故事中国观众烂熟于心,魔改争议会很大,不改拍成电影又太长。
总的来说,我认为还是要看是否能讲一个优秀的故事吧!